蒲城椽头馍
蒲城椽头馍是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的特色小吃。蒲城县椽头馍以渭北特级精粉为原料,辅以优质矿泉水蒸制的椽头馍色白形美、香甜可口、遇风不裂、一掰两半、营养丰富、百吃不厌,是老少皆宜的理想食品。
蒲城椽头馍的图片
椽头蒸馍系铺成特产,以其形如“椽头”而得名。名相王鼎曾以家乡的椽头蒸馍招待林则徐及朝中大臣;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来西安,指明要吃椽头蒸馍,后被定为贡品。后来,椽头蒸馍因其秘方的失传而从市场上逐渐消失。
1997年底,蒲城县粮食局椽头馍食品厂挖掘民间秘方,使失传20多年的椽头馍恢复生产。同时,他们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建成了机械化生产线,并走向礼品化包装,椽头馍在省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不少外地人以能吃上蒲城椽头馍而为荣耀。 蒲城椽头馍的做法: 正宗的椽头蒸馍,做工极为规范,有“一水、二面、三酵、四合、五压、六揉、七蒸、八起”的讲究,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一道工序不符合,就不能做出椽头馍特有的色香味。 先是水,馍能不能做的香甜,水是基础。蒲城地下水源虽多,但惟有县城内东槐院地下井水做出的椽头馍最佳。皆因地下水通过土层的过滤,含的矿物质及PH值不同。城内地下水,所含的矿物质和PH恰恰适应了椽头馍对水质的要求,其余各处之水,不是偏碱就是偏酸,概不能用。 次是面,椽头馍用的面,当以人工磨的面最为上乘,这是因人工磨面速度慢,面不发热,麦中的原始成份不被破坏掉。做出的馍,香与不香,皆与此有关。用机器磨的面则不然,做出的馍无筋骨,吃着粘糊。 三是酵,发酵是科学,发面酵母,只能用自然的面酵母。如用化学酵母,做出的馍就缺少原始麦香味,容易开裂和霉变,不易存放。 四是和,和面用的水温是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艺人们常根据天气的阴晴、气温的高低来确定水的多少,根据面和酵母的用量,确定两者的比例。一般面和酵母量冬季是五五比,夏季是三七比。这样,和成的面虽散却粘,虽硬易成型。 五是压,压在功夫。做椽头馍,离不了压杠,杠有大小之分。先用大杠将面絮压成块成形,多是房内沿墙凿一洞,将碗口粗的大杠一端塞于洞内,杠下是数寸厚的案板或石板,人骑在杠上,一手扶杠,一手翻面,全力下压,吱吱声顿起,稍倾,则大汗淋漓。大杠压后再将压成的面块切成小些的条子,放在小杠上再压,经过大小杠压过之后的面,其筋骨自在其中,摸似绸缎,光滑有加。 六揉,揉在手劲,重在是型。面经过大小杠千压万压之后,其韧度和硬度都恰到好处,还需经过揉、搓、滚、切、捏、完等工序,均讲究手上功夫。这时的面在艺人手里可谓是如意面团,任其曲张,大块面在手下三揉两搓便成一长条,几经滚动,一圆形面柱即显,但见艺人手持面刀上下翻飞,瞬间,椽头馍满案皆滚,一双巧手在不经意见的捏完,一个个菱角分明,别具蒲城特色的椽头馍就呈现在眼前。这时,把初成型的馍冬季在热炕上泛,夏季在太阳下泛,待泛起之后上笼时把馍反过来摆放均匀即好。 七是蒸,蒸在气,气贯中,工在火,火在侯。椽头馍上锅蒸时要求气不间断,每层笼上锅须待蒸气从下层笼中鼓满后,再上上一层。这样,每层笼的馍,一上锅都是在一个相同的蒸气条件下被同时接受。这对火工要求极严,这时的火,必须是猛火,一般每锅要蒸近二十笼。这样,从一层到顶层,层层如此,当笼全部上完时,笼已经气圆,在持续三十分钟,即用文火。否则蒸出的馍,是下熟上不熟,也无从谈起个个如玉,光亮赛碧了。 八是起,馍蒸时,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起笼,起笼是收口,是结尾。起笼时要求不停火。这样,当从上向下逐层起笼时,蒸汽始终保持上冲之势,免去了笼内热,笼外凉的不均。否则,容易出现馍塌陷蜷缩,俗称馍让鬼捏住了的现象。这就是笼内外温差大,热馍受冷后急速收缩即热胀冷缩原理。掌握了上述要点,做椽头蒸馍就有规可循,也就不难做出正宗的椽头蒸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