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马铃薯
蒲县马铃薯是山西省临汾市蒲县的特产。蒲县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蒲县作为临汾市平均海拔最高、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县,境内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耕层深厚,土质疏松,具有发展种植马铃薯的自然优势。蒲县马铃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蒲县马铃薯的图片
巍巍吕粱山西麓,滔滔昕水河畔,座落着一个古老而富庶的小县——尧师故里,蒲县。
蒲县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据《蒲县志》记载,早在清光绪六年(1880)蒲县已将马铃薯列为平民主食之一,广泛种植。民谣曰:“生在蒲县没有好杂饭,只有玉米窝窝和山药蛋”。就是蒲县盛产马铃薯的生动写照。蒲县民间红白喜事做的席,一直沿用的是七碟八碗,几乎碟碟不离马铃薯,碗碗都有山药蛋,八宝、通跑、烩菜……。独有的饮食习惯决定了马铃薯在蒲县农作物中的重要地位,解放前作为抗灾作物粮发展到今已成老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和重要的工业食品业加工原料。 蒲县作为临汾市平均海拔最高、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县,境内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耕层深厚,土质疏松,具有发展种植马铃薯的自然优势。2003年,县委县政府依据县域特点,要求国内著名马铃薯专家孙慧生、杜珍等人来蒲县实地考察,专家一致认为蒲县是“晋南难得的种马铃薯的好地方”。 根据以上优势条件,县委县政府决定将马铃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2003年县委、县政府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意见》的一号文件,文件中确定了马铃薯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成立了以政府县长为组长的马铃薯产业化领导组,加强了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领导,为马铃薯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蒲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从起步之年的不足5000亩,发展到现在的5万亩,是起步之年的10倍;亩均产量由原来的750公斤左右增加到现在的1750公斤以上,增产230%;亩均收入由不足500元提高到现在的2000元以上,实现了收入翻两番。2003年年底,县上再此出台了“三补贴一扶持奖励”政策,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专项基金,对农户使用脱毒良种进行补贴;对购买马铃薯播种机、收获机机械的农户进行补贴;对薯农使用钾肥和防病用药进行补贴。按照“扶强、扶优”的原则,重点扶持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奖励在马铃薯生产技术、农机发展、鲜薯营销、组织领导以及相关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在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支持下,2003年蒲县昕源薯业有限公司成立,从此蒲县马铃薯产业开始走上迅猛发展之路,昕源薯业有限公司积极与国家马铃薯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农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山西绿康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中心、山西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山西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公司在引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科学施肥、播期、密度、套种间作等方面开展大量、长期的研究和试验,经过多年的努力,昕源薯业有限公司最终筛选出了适宜我县种植的当家品种;2005年总结出了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2006年建立了高海拔种薯繁育基地,成立了蒲县马铃薯协会;2007年发明了“三种三收”套种模式;2008年修建了自动控温、控湿种薯贮藏库和马铃薯良种研发中心,2009年蒲县成为山西省无公害马铃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1年荣升为国家级无公害马铃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010年,昕源公司争取把现代马铃薯示范园区建设列为全省重点扶贫片区开发项目和县上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核心区一期工程位于薛关镇略东村,已经于2011年8月完工,总投资2200万元,建成一座智能连栋温室、2栋智能日光温室、34座可覆膜网棚和30亩配有微灌设施的试验田,在连栋温室内建有400㎡马铃薯组织培养车间。至此,真正完善了三级种薯繁育体系和基础设施,具备了种薯脱毒、自繁能力,目前示范园区二期工程正在开工建设中,主要建设马铃薯土肥、植保、育种三个实验室,马铃薯科技展示、培训中心和微型薯雾培车间,2011年底取得了农业部颁发的“蒲县马铃薯”地理标志认证和无公害马铃薯产品产地认证。2012年蒲县被山西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一县一业”基地县,至此确定了蒲县马铃薯在全省的地位。 蒲县马铃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蒲县马铃薯的产地范围为蒲县红道乡西坪垣、耳里村、红道村、堡子村、韩店村、百店村、太夫村、古坡村、蒙古村;蒲城镇曹家庄村、碾洼村、荆坡村、桃湾村;古县乡古县村、下刘村、好义村、文城村、盘地村、仁义村、曹村、白村;薛关镇薛关村、井沟村、古驿村、略东村、乔子滩村、劝学村、佛联村、南刘村、刁坪村、布珠村、天泉村、常家湾村;山中乡军地村、山口村、下金定村、枣家河村、川南岭村、白家庄、山中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1′09〞~111°12′03〞,北纬36°20′27〞~36°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