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红糖
义乌红糖是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的特产。义乌“红糖之乡”的名声传扬已久。红糖又名义乌青,早在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上就被授予了特别奖。为义乌著名的大宗土产品。色泽嫩黄而略带青色,质地松软,散似细沙,纯洁无渣,甘甜味鲜,清香可口。
义乌红糖的图片
义乌红糖因色泽嫩黄而略带青色,故又名为义乌青。素以质地松软、散似细沙、纯洁无渣、香甜可口著称。民国18年曾获西湖博览会特等奖。义乌红糖已获得农业部颁发的义乌红糖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受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义亭镇是义乌红糖主产区,素有“红糖之乡”之称。义乌红糖制作技艺现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义乌红糖有据可靠的历史已有七百余年,元代大医学家朱丹溪(义乌人)在他自己的医学著作《格致余论》之五《治病必求其本论》中已有使用红糖治病的记载。清顺治时贾惟承引进并推广了木糖车榨糖技术,使义乌糖蔗生产进入商业化轨道,能作为大宗商品出售。据《洋川贾氏宗谱》记载,义乌木糖车榨糖始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最盛时期在20世纪30——40年代。民国35年种蔗面积6.67万亩,产红糖约1万吨。解放前,因销路和政策的影响,生产屡有起伏。1950年种植2.16万亩,1954年5.79万亩,1966年1.71万亩。70年代2万亩上下。80年代,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由于推广赣蔗1号、川蔗10号等良种和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鲜蔗亩产量从解放初期的2000——2500千克提高到5000千克以上,总产量增加1.5倍。随着现代化糖厂的发展,糖蔗多用于机制白糖,红糖产量相应减少。1988年,供销部门收购1525吨。除供应当地市场外,主要销往杭州、宁波、上海、江苏、江西、安徽等地。 义乌红糖传统的加工方法,是用牛拉木车绞蔗汁(近年多改动力压榨),用柴烧铁锅煎熬制糖。因未经提纯,保留的养分较多,营养价值胜于白糖。据分析,每500克红糖中,含钙190毫克,为白糖的9倍;含磷300毫克、铁38.5毫克,均为白糖的4倍;含葡萄糖为白糖的19倍;蛋白质及人体所需的锰、锌等微量元素也比白糖多。此外,还含有胡萝卜素、核黄素和烟酸等成份。具有舒筋活血、驱寒去湿、暖胃强身诸功效。产妇食之,能恢复元气,丰富乳汁。患急性肝炎的病人适当服红糖,能减少体内蛋白质消耗,使肝细胞再生。 二十世纪60年代以前,榨糖水的工具是牛拉糖车,即木车牛力绞糖。两个硬木滚筒,直径约60公分,长约120公分,滚筒上端做成两个合缝的齿轮状,一根长长的杠杆,在牛的牵引下同时转动。糖蔗从两个木滚筒的中间间隙喂进去,随着滚筒的不断转动,压碎了糖梗,糖水就绞了出来,沿着水槽流入糖缸。如今已经是机械化的榨糖机榨糖,但人们还是习惯地称为“绞糖”。熬糖也叫“煎砂糖”。绞出的糖水,倒入锅中煎熬,才能变成红糖。这是一道制作红糖必经的工序,现在仍然保持传统的工艺制作。 一字排开的五六口糖锅,直径依次由大到小。绞出的糖水先把它放入第一口最大的锅中烧煮。烧开的糖水,会起一层厚厚的糖沫,这层起浮的沫,必须用兜子捞干净才行,否则会影响糖的质量,尤其是会影响糖的色泽。如果不在恰到火候时捞干净了,就要破败掉,因此也是一项技术活。而最重要的技术活,是侯糖。捞完糖沫的糖水,依次起到第二,第三……口锅当中,主要是让水分慢慢蒸发干净,当糖水蒸发到一定时候,煎熬的糖水变成了金黄色,在锅中冒着浓稠而滚圆的泡泡,这时的候糖师傅,凭着眼睛的观察,逐次将稠糖起到后面的小锅中,几个工人也不停地用长柄铁勺不停地搅动糖锅,防止稠糖焦锅底。等到将全部浓稠的糖浆起到最末端的一口锅中,候糖师傅,用食指沾起一点糖,尝了一下,看看差不多了,就将滚烫的糖浆,舀到一个长方形的木制槽床上,制作成精细的红糖。 为了保护和开发义乌红糖产业,弘扬红糖文化,提高义乌红糖的知名度,从2005年开始,义乌市政府在义亭镇每年举办红糖节,至2012年已成功举办第8届。今年的红糖节除了主会场西楼村,还有义亭镇先田村,西田村,王阡三村,鲍宅村,早溪塘村,王山顶村等,红糖节举办多届,分会场越来越多,也正好说明了红糖这项事业会越来越红火。 义乌红糖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义乌市义亭镇、上溪镇、佛堂镇、赤岸镇、城西街道、稠城街道、稠江街道、江东街道、后宅街道、大陈镇、苏溪镇等12个镇、街道,共218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9°53′14″~120°12′47″,北纬29°05′43″~29°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