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藏猪
迪庆藏猪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特产。迪庆藏猪是典型的高原猪种之一,具有耐高寒,耐缺氧,抗逆性强,耐粗饲,肉质好,有特殊的香味,鬃毛粗长(产量高)等特点。迪庆藏猪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迪庆藏猪的图片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迪庆藏猪(DiqingTibetanpig)主产区为滇西北迪庆高原的高寒山区和河谷二半山区。现存迪庆藏猪中心产区为香格里拉县东旺、格咱、洛吉、建塘、小中甸、尼西、五境,德钦县奔子栏、羊拉、佛山燕门等迪庆藏族自治州中北部的边远山区和高寒坝区,在邻近迪庆三县的藏区四川乡城、稻城、德荣也有零星分布。迪庆藏猪分为大、中、小型三个类型,分别产于迪庆海拔2000m左右低山河谷地区,海拔2000~3000m之间的半山区,海拔3000~4000m的高寒坝区和高山区。多年来,大、中两类型迪庆藏猪经与四川地方猪种、国外引进品种猪杂交,基本上已成为含有不同血统比例的杂种猪,现存迪庆藏猪主要为小型猪。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迪庆中北部高寒山区和半山区位于北纬27o25’35”~29o16’、东经98o35’~100o19’,海拔2700~4000m的滇西北地区,是迪庆藏族自治州中北部高山、中山区和高寒坝区。为相对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与横断山脉的交错区,区内山高坡陡,川箐并行,山高谷深,水多林密,雪山、湖泊密布的高原盆地、平坝、高寒山地、高山二半山区。属高原季风凉温一寒温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带,年平均气温3。9~8。7℃,无霜期短、仅113天,冰冻期超过120天。年降水量600~1200mm。地形地貌属高山山地、高山台地、高寒坝区、沼泽草场及高原盆地、高原缓坡和中、高山峡谷台地及山地。以山涧、溪流等三江支流源河和雪水湖泊为水源,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澈无污染。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关于迪庆藏猪形成的历史记载很少。据考查,清朝余庆远《维西见闻录》中记载,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多畜马牛羊及琵琶猪为富,头目倍蓄之,冬日屠豕去骨足腌令如琵琶形故云”。琵琶猪的特点似现在的迪庆藏猪。多数学者认为迪庆藏猪是当地群众由原始野猪驯化并与邻近各地区贸易往来的猪种杂交、选育形成的地方猪品种。有分布于低海拔山地河谷农区体型相对较大的大型迪庆藏猪,分布于中海拔、高寒二半山区体型居于中等、以二虎头为特征的中型迪庆藏猪,以及适宜高海拔地区缺氧低温环境的小型迪庆藏猪三类。小型藏猪主要分布于建塘、小中甸、格咱、东旺、升平、佛山、羊拉等地的高寒坝区和山区及高山牧场,与牦牛混牧饲养。
迪庆藏猪具有极强的觅食能力,在极少补饲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在高山草地林间觅食生存;其耐粗抗寒,耐高寒、耐缺氧,可在海拔3400m的地方能正常生长繁殖;有较强的抗病力、抗逆性,很少发生传染性疾病,多患寄生虫病;母性好,护子力强,晚熟,繁殖率低。迪庆藏猪由于生长缓慢、肥育期长、出栏率不高、商品率低,一般每年5~6月份阉割,补饲育肥4~5个月后,冬季宰杀制成“琵琶”肉、风干腌肉,储存自食。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6年8月调查,迪庆全州饲养迪庆藏猪4。1万多头,其中种公猪1769头、种母猪7824头,占全州猪饲养总量的16%。以小型藏猪为主,主要饲养在迪庆中北部的高寒地区和边远高寒山区及半山区,占迪庆藏猪总饲养量的73%,其余近27%零星分布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周边地区。
1980年全州存栏迪庆藏猪约10。6万头,占总存栏量的50%;1995年全州存栏迪庆藏猪9。47万头,占总存栏量的28。9%。
自1980—2005年迪庆藏猪饲养量逐年减少,其中大型、中型迪庆藏猪已濒临灭绝,唯有小型迪庆藏猪以其特有的抗缺氧、耐粗、耐牧、耐寒及可与牦牛混牧的生理生活习性,总饲养量没有太大的变化。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体型中等偏小,结构紧凑,体质健壮,毛色相对单一。头窄长、呈锥形,中等大小,额较窄、有稀浅皱纹,呈虎头状;嘴筒长尖、呈锥状,有1~3道箍;耳小、平伸或稍向前倾,微竖。颈扁窄,体躯窄短,胸深而狭窄,背腰平直微隆,腹部紧凑不下垂,后躯较前躯略高,尻斜,臂部欠丰满。四肢细小坚实,蹄质坚实,肢势正常,极少卧系。尾细长甚至及地。乳头一般5~6对(正常乳头为4对),乳头小、细、短,分布均匀对称。皮中等厚、白色,偶见黑斑;被毛多为黑色、黑褐色。(占78%),少量为棕灰色,偶见白斑花猪(主要“六白”,即四蹄、尾尖、额部为白色)。冬季密生绒毛,夏季稀疏;鬃毛发达、粗长,多延伸到十字部,少数至尾根。
2.体重和体尺2006年9—12月由迪庆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站在香格里拉县格咱乡、建塘镇诺西村、德钦县奔子栏镇、维西县塔城镇等7个点选择正常饲养条件下的成年迪庆藏猪进行了体尺和体重测量。结果见表1,公猪体重明显小于母猪。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根据2007年对主产区农户的调查,迪庆藏猪母猪7~8月龄、公猪5~7月龄性成熟,母猪8~9月龄、公猪6~7月初配,利用年限母猪4年、公猪2年。母猪12~14月龄初产,发情周期21天左右,发情持续期2-4天,妊娠期113~115天。
根据2006年12月在香格里拉县对75头母猪的调查[www。nczfj。com],初产母猪窝产仔数(5。10±0。21)头,窝产活仔数(4。22±0。17)头,初生个体重(0。52±0。02)kg。仔猪随母猪跟牧或群圈哺乳,70日龄左右自然断奶,断奶个体重7。8kg,断奶窝重40。9kg,断奶成活仔猪数4~5头,断奶成活率80%,母猪年产0。9~1。2窝。有的地区,仔猪断奶日龄为150日龄,断奶个体重11~12kg。
2.育肥性能迪庆藏猪以放牧为主,补饲少量精料,饲养管理粗放,育肥猪采用“吊架子”方式饲养,育肥期长,增重缓慢,河谷地区一般为1~2年,半山区和高寒山区1。5~3年甚至更长。架子期日增重30~60g,每千克增重消耗精料3。4~4。0kg、青粗饲料14kg。在夏收或秋收后,架子猪进入催肥期,经3~6个月催肥,体重达60~100kg,日增重118-240g,每千克增重消耗精饲料4。0~5。0kg、青粗饲料8kg。
2006年9—12月由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站选择年龄1~2。4岁的公猪3头、母猪10头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平均宰前活重(58。27±1。27)kg,胴体重(39。74±2。24)kg;同年12月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对迪庆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站提供的迪庆藏猪背最长肌20份样本进行肉质测定,结果见表2。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保护。2009年设立国家级迪庆藏猪保种区。20世纪70—80年代,产区曾大量引进四川的一些地方猪种与迪庆藏猪进行杂交,杂种猪的个体生产性能,特别是生长速度、个体大小、繁殖力均有较大的提高。90年代开始用杜洛克猪、巴克夏猪、汉普夏猪等与这些杂种猪进行杂交,生产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但使藏猪特有的抗缺氧、耐寒、抗逆、多鬃等特性弱化甚至丧失。
五、品种评价
迪庆藏猪是典型的高原猪种之一,具有耐高寒,耐缺氧,抗逆性强,耐粗饲,肉质好,有特殊的香味,鬃毛粗长(产量高)等特点;但其生长缓慢,肥育期长,出栏率不高,商品率较低。今后应在保种的基础上加强本品种选育,逐步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提高其生产性能。同时开展杂交优势利用,发展高原藏区特色养猪产业。
2014年,迪庆藏族自治州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申报的“迪庆藏猪”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迪庆藏猪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迪庆藏族自治州所辖建塘镇、小中甸镇、洛吉乡、三坝乡、格咱乡、东旺乡、尼西乡、五境乡、金江镇、上江乡、虎跳峡镇、升平镇、奔子栏镇、羊拉乡、佛山乡、云岭乡、燕门乡、拖顶乡、霞偌乡、保和镇、永春乡、白济讯乡、康普乡、叶枝镇、巴迪乡、中路乡、维登乡、攀天阁乡、塔城镇共29个乡镇189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98°35′~100°19′,北纬26°52′~29°16′。